查看原文
其他

张释文:寻找不存在的人

张释文 埃尔特 2017-10-09

(编者按:这是埃尔特教育联合创始人张释文在2017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的主题演讲)


2014年6月,特斯拉公司在推特和中国的微博上发布了一份招聘信息,题目是:我们在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人。看到这个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特斯拉也搞标题党啊。点进去发现,他们招聘的真的都是这个世界闻所未闻的职业,比如超级充电方案研究员、产品交付体验师、家用充电专员......看到这些职位描述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这都是些什么鬼?

在《移动风暴》这本书里,连线杂志的编辑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第一代苹果发布之前,为了让这个世界没见过的智能手机能够跟运营商的线路尽可能匹配,乔布斯经常开着车一边打电话一边在硅谷附近瞎转,开车打电话哈,都违反交规了。如果在哪里掉线了,就开着车绕着这个信号死角转好几圈,好几次附近的居民都差点报警。

而今天,“信号调节研究员”已经是苹果研发团队里一项需要专人负责的具体职位了。像这样,从解决一件小事,到创造一个从来没存在过的职位,寻找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人,每天都在这个世界上演。

什么是不存在的人?其实,特斯拉也好,苹果也好,他们所说的不存在的人,一直都存在的,只是这些人之前从未被命名过,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飞行员是不存在的人,电脑发明之前,程序员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认为,不存在的人,要超越特斯拉和苹果的定义,从某个角度说,这个世界的发展,就是由这些不存在的人推动的。

这些不存在的人,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呢?我们认为,需要的是一种“末日”的能力。

这个末日不一定是悲观的,因为任何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对旧制度旧体系来说,都是一种末日。“末日”能力很难详细分解,但我们相信几点基本的特质是必须要有的,这些特质,其实也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比如强烈的好奇心、开放的心态、对生活充满热情、面对未知的勇气等等。这种人可以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有效的学习。

所以不存在的人一定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保持着无限可能的终身学习者。他们可以适应无法掌控的未来。

谈到未来,我们总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未来尽在掌握,所以父母才会干涉孩子的专业选择、工作选择,因为她们觉得未来是确定的,他们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但其实未来太难预测了,也许明天是科技高速发展之后人类的天堂,也许是一场智能革命之后,出现全新的人类,也许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未来,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终结者里的审判日?

所以不存在的人就是面对未来,可以打破学习边界,保持无限可能,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人。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存在的人。

这是我从2013年五千份招聘信息中统计出来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要求,他们分别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熟练使用office、2年以上工作经验。

四年之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大家看一下,这是今年三月份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几家公司招聘信息中最常出现的词:批判性思维、学习灵活性、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大家看看,文凭消失了,对人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

很可惜,批判性思维、学习灵活性、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我们学校不教、考试不考,甚至很多老师自身都不具备,那么我们如何去学习我们无法被教授的能力呢?答案就是保持自我学习能力,打破学习的边界。就如斯坦纳所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身为老师我们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因此孩子可以教育他自己协调他自己的命运。

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不存在的人,因为我们很可能站在了历史中规模最大的、程度最剧烈的变革时代,旧有的对人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这个时代的需求。在人才市场上,一个简简单单的文凭,已经不能再满足对人的评价要求。

我对我们体制教育最大的不满,并不是教育方式的僵化或者教育内容的脱离时代,而是教育让我们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原本是有无限可能的学习者,经过学校教育,让我们给自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厨师,你是码农,他是设计师。 让我们无限的可能变成一个个这样的标签,而且是一个个并不准确的标签,不知道此刻有多少正在写着代码的莫扎特,正在开着uber的梵高。

所以我们需要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一个人,比如在招聘的时候,我们会去看应聘者的社交账号,看他都关注了哪些人,评论了哪些话题,转发了哪些内容。作为一个技术癌患者,我认为人已经可以被虚拟化了,通过你在虚拟世界留下的痕迹,已经可以把一个人准确的勾勒出来了。比如,我们可以分析出你的性别、家庭关系、消费模型、阅读偏好、社交活动、政治倾向等等,甚至我可以知道你是否在节食,是否有亲朋好友不知道的小癖好。

我也看过自己的网络画像,我甚至极端的认为,网络上的那个我才是真实的我,现实生活中的我,只是那个真实的我的交互界面。

现在我们已经有太多维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了,文凭的作用已经逐渐在消解我们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目的是培养流水线上合格的工人,但是随着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到来,终于有机器可以去做机器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对人的评价方式,势必要进行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而且这样的尝试已经不断有人在做了。举个例子,2011年Mozilla推出了开放徽章计划,把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数字徽章的方式显现出来,打破文凭对学习成果评定的垄断,到今年美国加入开放徽章的机构已经超过了三千家,其中不乏德勤、NASA这样的全球知名机构。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在提到特斯拉的招聘的时候,讲到它的信息发布的渠道是社交媒体,是推特,是微博,而不是传统的招聘渠道,其实在2012年,美国就业人员的职业信息获取来源,排名第一的就已经是社交媒体了,今天,社交媒体已经全面碾压传统渠道,成为人才信息的主要来源。

当我们对学习者的评价方式发生变化、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寻找不存在的人,就已经变得可行。寻找不存在的人,首先我们自己要成为不存在的人,如何成为或者创造不存在的人?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其实国内已经有机构在做这样的事了,比如我们熟悉的aha社会创新学院。我相信还有很多组织和机构在做这样的尝试,但是时间有限,我的眼界也有限,我只能分享三个我切身的案例。

去年9月份,成都出现了全世界最小的一所学校,名字叫好奇学校,在成立的时候只有一名学生,没有校舍,对学生来说,家门就是校门,从里往外走是校门,从外往里走是家门,离开了家,整个城市都是她的教室。好奇学校的老师带着孩子在西西弗书店做“如何寻找一本书”思维导图,在巷弄里的咖啡馆学议事规则,了解咖啡,去书店听流沙河老师讲《诗经》,周末在草堂小学组织飞盘比赛。半年的时间,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事,学生比在传统学校里更自信、更快乐。到上个月,他们的学生由一个增加到了八个,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教室,利用社会上的一切资源,成为我的学习工具。

再举一个例子,大连有一个组织,叫做牛朋,是一个基于城市的知识社群,这个组织创立的初衷,就是发挥每个人的认知盈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个时代终于可以不再是一句口号,学习对象无处不在。今天,牛朋已经汇聚了这个城市中数千名终身学习者,并且成功举办了多次知识型沙龙——牛朋大会。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社交活动中得到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对象无处不在。

另外,任何一个合格的企业或者组织,本身一定是具备教育属性的。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们公司两年前进行了一场变革,可以说,我们不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互联网人的结社,过去的项目组变成了学习共同体,项目制生产变成了项目制学习,产品变成了学习的结果、附属品。在我们做这个尝试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们疯了,好在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活着,甚至我们团队成员组成的共同体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另外,优秀的组织除了技能的教育,甚至还包括了品格的教育,比如众所周知的Google的不作恶。

当然还有更多的学习方式,这只是我自己切身的案例,也欢迎大家跟我分享更多的案例。这些新的学习方式累积起来,学习系统的颠覆变革就会很快到来。教育的使命,从来都是培养不存在的人,而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培养出了无法面对未来的人。那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能够让我们面对无法掌控的未来,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寻找不存在的人,更好的方式是联合起来寻找,或者培养一个生态系统,协同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学习革命,革新我们的学习,这也是埃尔特的核心使命。因此,我们决定发起一个不存在联盟,连接终身学习者、教育创新者以及优秀的企业和组织,探索教育和学习系统的革新,明天的闭幕式——未来九分钟,就是一种尝试。

当然,我们还会面临制度的限制、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力,这条路或许会布满荆棘。那么,请让我用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只要我们怀着最火热的耐心,当黎明的曙光来临,我们一定能够走进那座壮丽的城池。


扫描二维码,加入“不存在联盟




点击
阅读原文”,看张老师的精彩分享《数学是一场游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